You are here
「為最後歸宿作準備」, 黃政文博士之學佛筆記
前 言
這本小冊子,名為「學佛筆記」,是我從學佛過程中,點點滴滴的記錄和理解,經過整理,呈現較有條理和邏輯的資訊。讓我提筆的動機,是在為人助念時,看到人們對死亡的無柰、恐慌和悲慟,觸動我內心的感慨和悲憫。為何人們不知道及早為死亡作準備?
因此,這本小冊子,一方面作為自己即時參閱、警惕之用;另一方面,作為對親友或有緣人介紹佛法的手邊資料。藉由心得分享,啟發修學佛法的興趣,以及探討 人生的意義。對於已經在修行,但是佛法觀念還不是很清楚的人,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和架構,作為參考,以期修行更有自信,效果更好。
本小冊子有幾個特點:第一、勸尚未學佛者立志修學佛法,第二、佛法開示綱要這張表詳細說明四聖諦:苦、集、滅、道,第三、剖析佛法理論緣起和人生苦、空、無常、無我之間的關聯性,第四、勸人及早為死亡作準備,第五、條理出念佛法門與唯識、唯心、性空三大思想之間的關聯性。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用開經偈作引言,是因為這四句偈太令人震憾了。此偈道盡了人身難得擁有、佛法難得聽聞及佛法真是珍貴。人類具有理解、記憶和勇猛精進的特質,才能夠瞭解佛法和修學佛法,人們要把握億載難逢、佛法在世的時候,努力修學,最後達到成佛的目標。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年輕時就立定志向學佛修行。一般人多數依循求學、找工作和成家立業的模式,過著絢麗、平淡或是坎坷的一生。這樣的人是得了珍貴的人 身,然而是否能夠聽聞佛法,瞭解人生有更重要的目標,進而修學佛法,就要看機緣了。倘若得了人身卻無緣聽聞佛法,那就太可惜了。因此,我願盡力介紹佛法、 勸人修學佛法。
這本小冊子,從五月初稿,到六月完稿,一共修改了四次,正好遇到果舫法師五月到多倫多弘法,寬謙法師六月到多倫多演講,講題都和我所寫的有關,聽完之後加以修改,甚至重寫某些段落。又藉此機會重讀聖嚴師父所著「念佛生淨土」和「48個願望」兩本書,再作印證,因緣巧合,感恩再感恩。在付印成冊之前,有機會參加多倫多道場的念佛共修、心得分享,激發出一些智慧的火花,因此又整理出兩章,整體內容更加充實。感謝多倫多的同修道友們。
黃政文於加拿大多倫多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 錄
前言
壹、佛法尚存人間,請問您聞法了嗎?
貳、人為何不能立志修行?
參、人為何不能堅持修行,達到修行效果?
一、生死心不切
二、沒有找到好的老師,及與自己相應的修行法門
三、願力薄弱
肆、這麼多老師和宗教團體,要如何選擇?
一、區分修學佛法的團體和一神教的團體
二、辨別正信的佛教團體
(一)、三法印
(二)、人本的佛教
(三)、人間的佛教
三、選擇和自己相應的道場
(一)、師父的理念和修養
(二)、道場的風格
伍、選擇了正信的道場之後,要如何修行?
一、佛法的思想體系
(一)、虛妄唯識系
(二)、真常唯心系
(三)、性空唯名系
二、修行方法的原理法則
三、一門深入
四、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
陸、佛法引導人們消融自我、離苦得樂
柒、個人的感觸和感想
捌、隨時可能死亡,請問您為死亡準備好了嗎?
一、期待什麼樣的善終,以及下期生命往生到何善處?
二、廣結善緣、多行菩薩道
三、常常懺悔、迴向
四、瞭解人生無常,一切因緣生滅,不要執著
五、勤修念佛法門
六、預先立下遺囑
玖、念佛的方法和要領
拾、念佛法門的原理與三大思想體系的關聯性
結語
編後語
壹、佛法尚存人間,請問您聞法了嗎?
一、如果從來都沒聽過佛教,或是知道有佛教,但是從來沒有修學過佛法,那當然是未聞法了。
二、如果以為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勸人為善,所以心好就好了,不必修行。這就是沒有聽聞佛法的原故,佛法對於善惡有深一層的定義,而且善是必須透過修行才能成就的。「心好」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三、如果以為佛教與一般民俗信仰,燒香求平安相同;或與神教信仰天主、求生天國相同;或者已經知道修學佛法,但是對於佛法的理論思想、修行目標、修行方法的原理法則等認識錯誤、盲修瞎練,都不是正信的佛法。若遇善因緣,就可聽聞正信的佛法。
四、佛法指出有十法界,即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其中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為解脫道,而佛是福德和智慧最圓 滿者。其餘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未得解脫,即所謂在六道輪迴之中。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屬三善道。天道享受欲樂,壽命也長,但命 盡仍然要墮落輪迴之中。人道苦樂參半,一般苦多於樂,大家現處人道,自有一番苦樂的體驗。畜生、餓鬼、地獄三者屬三惡道。這三道眾生受苦無盡,尤其是地獄 眾生遭受極大的痛苦,且時間極長,用人類的思想是很難理解的。因此,能生在人道是很難得、很珍貴的。
五、佛法指出十法界,其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作佛、作天人、作人,或變成三惡道眾生,都是由作人的時候來決定的。也就是說人可修成佛,也可作惡變成地獄眾生 或畜生。並非每個人死了都變成鬼。人是成聖成賢或是成鬼的樞紐。依照修學內容區分,修五戒可保人身,修十善可能升天,修戒定慧、四聖諦、破我執證阿羅漢 果,修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修菩薩道六度萬行最後成佛。
六、最後佛以過來人的身份,證明人不是只能無奈的受苦,是可以離苦得樂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為對治各種煩惱,佛陀開示很多法門, 教導如何從人修成佛的方法,鼓勵大家:人人都可能修成佛的,既得人身,能夠暸解佛法,人身是修行的道器,把握短短數十年,立志修行不要空過。這是佛出世的 目的,佛法則是修學內容,以及方法和觀念的指導。
以下這張表,描述整個基本佛法(佛法開示綱要):
造善、惡業產生業力,業力牽引神識輪迴六道,生死不斷,身心苦痛,不得出離,不得自主,憂悲惱苦。 |
苦(果)
由於我執,對外境起了妄想、分別,引發貪、瞋、痴等煩惱,貪愛自身及五欲的享樂,經由身、語、意造作惡業,諸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無所不作,如是惡因將產生惡的影響力,受到惡報。 |
造業(緣)
迷(因)
以為五蘊身心是實有、恆常存在,起了我執、妄想分別。不信業力,不信因緣及三世因果,不信世間有聖人,不知三界是苦,不知要出離苦。 |
瞭解五蘊身心是緣起有、自性空,人生無常,諸法無我,生死是苦,唯有出離三界、解脫煩惱,才能離苦得樂。深信因緣、因果,並以聖人作為學習的榜樣。 |
勤修戒、定、慧,破除貪、瞋、癡。凡五戒、十善、八正道、四聖諦,乃至六度萬行,努力修學奉行。跟隨有經驗的師父,學習各種法門,以期消業破我執。 |
覺知(因)
修行(緣)
煩惱消,我執破,親證無我的智慧,解脫生死,自在無礙,究竟安樂,最後達到福德智慧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
樂(果)
貳、人為何不能立志修行?
大致可分五類來說明:
一、為求生存,身心勞頓,日復一日,無暇顧及修行或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
二、隨著命運的安排,順勢過日子,沒有遇到善友的提醒,或者受到生離死別或病痛的刺激,不認為修行是迫切需要的。
三、為事業奔忙,要等到退休以後再來修行。俗語說:人生不過百年身,奈何常作千年計。不明白無常一到,不放手也得放手。
四、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有這一生,為何不及時享樂。這種人不知道生命是無限的,是不死的,但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受報。
五、沒有遇到善知識的開導,或有偏見無法接受佛法,以致提不起興趣作深層的探討,更不用說把修行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參、人為何不能堅持修行,達到修行效果?
有些人已經立志修行,遇到挫折,或障礙現前,卻無法堅持修行,可能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生死心不切。出離生死的決心不夠堅定。
為何出離心不真切?因為對世間是苦的認知,不夠深刻。佛說四聖諦的苦諦,真實是苦。地球處處天災人禍不斷,人有八苦時時相逼。即使是天人享受欲樂,比人間勝上百倍,但佛說那也是苦,因為不是究竟的清淨之喜,福樂享盡,仍會再墮他道輪迴。是故,以追求究竟安樂而言,享受天福,是在浪費時間。
因此,要澈底認識到人生是苦,只有出離了生死,才真正離苦得樂。想到這裡才會有決心、有毅力繼續修行。
二、沒有找到好的老師,及與自己相應的修行法門。
好的老師,用善巧、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方法,教導學生。好的老師,瞭解不同法門的特性,有能力針對不同學生,指導修學不同法門。因此,選擇好的老師,和自己投緣的老師,在眾多法門中,選擇修行得力、相應的法門。這樣修行效果日益顯現,愈來愈有自信,自然就會堅持下去。
三、願力薄弱
修行得到法益,一般而言,都會有感恩圖報的願心。感恩佛菩薩和師長的教誨,希望把心得與人分享,願人人都得到修學佛法的利益。這種願力愈強,就愈能支持自己精進修行、利益他人。若願力薄弱,一遇到逆境,就可能退心了。
肆、這麼多老師和宗教團體,要如何選擇?
為了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正信的佛教道場,我們有必要仔細的層層分析。
一、區分修學佛法的團體和一神教的團體
一神教,例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其教理是說,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神或稱上帝創造一切,掌管所有一切,包括人間。相信主且行善可以升天作為其子民,不信則墮地獄受苦。只相信今生和來生,不知有過去生,是故不信三世因果。
根據佛法,不管欲界天神或色界天主,仍在三界輪迴受苦,雖然天界眾生的福報很大,壽命很長,但仍未出離苦,福氣享盡仍會墮落到他道輪迴,仍不究竟,故不宜求生天國。佛說要修行、解脫三界苦,正是此意。此處只作客觀的陳述,沒有任何批評的意思。
早 期的一貫道,自稱是佛教,但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退位,道降火宅,不在僧團之中,不鼓勵看佛經,也主張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連佛都臣服在上帝的座下。現在 改名為天道,主要以宏揚中華固有文化,提昇倫理道德,改善社會風氣,不再排斥佛教。這樣的宗旨,符合人天善法,類似修五戒、十善,可能升天,然而這不是佛 說的解脫道。
認為佛臣服在上帝的座下,是不懂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如來,如來如去,其實是不來不去,怎會被限制在三界之中呢?佛的法身遍在,佛是天、人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天帝都來請佛說法,請轉法輪,這樣就說明佛法是甚深微妙的解脫之法,而佛才是至高無上的。
二、辨別正信的佛教團體
近年來,佛教發展興旺,佛教團體很多,是否正信,有待辨識。
何謂正信的佛教?正信的佛教有幾個特點:
(一)、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基 本佛法,一定是說明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以及因緣、因果的道理。人們因為對世間的認識錯誤,以為世間一切實有,起了貪愛執著,造種種業,故不得出離。 佛法乃透過正確的認知,和有效的修行方法,達到不生不滅,也就是四聖諦的寂滅,或是三法印的涅槃寂靜。因此,三法印正是拿來評估一個修行團體,是否為正信 的佛教團體的標準。修行理論和修行目的,若違背三法印,就不是正信的佛教。三法印,更直接的說,就是緣起性空。佛陀以佛法教導人們,其目的是要人人都成 佛。
(二)、人本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以人為本,強調由人的正確修行,達到解脫,甚至成佛。正信的佛教,不強調甚至不談神通,因為那會陷入怪力亂神之中,或有人假借神通,行 騙財騙色的勾當。佛說法的對象,主要是人,不是鬼神。借由人的力量,正確的修行,不要依附鬼神,也不要相信某人,自稱是神佛再世。當然,善神會保護修行 人,佛、菩薩更會護念修行人,這和依附鬼神是不同的。
(三)、人間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強調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佛教不但要幫助個人修行,更要對社會人群、環境保護有所貢獻,即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對個人而言,不是只有念經、打坐、參加法會才是修行;而是要佛法深入心中,時時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是否犯了戒,是否犯了貪瞋的歹念,是否能 在生活中應用佛法,自利利人。由於內心的淨化,人品的提昇,自然擴大對人群的關懷,對社會環境的維護,促進人類和平安樂,建設人間淨土。
三、選擇和自己相應的道場
瞭解什麼是正信的佛教團體之後,接著要選擇和自己相應的道場來修行。可以分兩部份說明之:
(一)、師父的理念和修養
師 父有理想,有悲願,有師承。師父有修行,也能把修行的觀念和方法,清楚的教授他人。師父生活簡樸,不貪求享受,行事規矩、嚴謹,在社會上獲得正面評價,教 團清淨、和諧,令人讚賞。師父說法,以佛經為根據,不譁眾取寵,不炫耀神通,又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自然流露出慈悲和智慧。這樣的師父才能和自己相應, 內心才會充滿法喜。
(二)、道場的風格
觀察一個道場,從進門開始,所接觸到的人,所呈現的建築,內部的擺設,以及修行內涵的攝受力等,都可表現出一個道場的風格。
修行人的言語、談吐是否有智慧,身儀是否莊嚴,是否具備慈悲的、讓人願意親近的攝受力。一個清淨的道場,讓人覺得莊嚴、質樸、清涼、歡喜,這就是和自己相應的道場。
伍、選擇了正信的道場之後,要如何修行?
首 先,對佛法的理論思想,要有深刻的認識。佛法的理論是緣起論,即因緣論。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不是某一個神所創造的。對於人生的 看法,則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因此,因緣、因果就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瞭解佛法的理論思想,就可進一步確立修行觀念,進而理解修行方法。修行首先要建立 正確的觀念,並採行合理有效的修行方法。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建立正確的修行觀念:
一、佛法的思想體系
佛法的思想體系,可分成三大系,彼此之間,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同,甚至於覺得矛盾;但如果仔細分析,都不離根本佛法,因、緣、果的理論。為適應眾生不同的根性,發展出三大體系。
(一)、虛妄唯識系
唯識系的思想,把人類的心理活動,作很詳細的分析。玄藏大師所著「八識規矩頌」就是代表作。前五識加上第六意識所作的善惡因緣,會透過第七識,全部記錄到 第八識,成為善、惡種子。善、惡種子等待外界因緣和合,成熟現行,成就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如此,循環不已,自無始以來,生死不斷,唯有轉識成智,才能超凡 入聖,了脫生死。澈底清除了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成就大圓鏡智,方得成佛。根據本系思想,未成佛以前,八識田中都有染污,即染污在內,但果報不定性,即 遇善因緣就感應善的種子現行受報,遇惡因緣就感應惡的種子現行受報。因此,就可透過佛法的修行,轉迷起悟、轉染成淨。
(二)、真常唯心系
真 常系的思想,認為眾生本具佛性,被染汙覆蓋,遂成眾生,生死流轉,不識自家寶藏。所謂「如來藏中藏如來」,如金子在金礦之中,未顯露金子的光芒。大悲懺法 本中說,眾生原有千法,皆有神力,後來被貪、嗔、癡煩惱污染,就喪失了法力,正是真常系的寫照。這個思想,說明染污在外,也說明因緣的力量。清淨的善因 緣,淡化染汙覆蓋的程度,消除業障;若再造惡的因緣,則加深加重染汙覆蓋的程度。法界的現象,無非是心的反映,萬法由心生,心念能改變外境。從心地上用功 夫,才能明心見性,恢復本來面目。因此,勤修戒定慧,滅除貪嗔癡等煩惱,破除妄想執著,澈底消除業障,才能顯露真如佛性。
(三)、性空唯名系
性 空系的思想,就是緣起的理論,即緣起有、自性空。般若系列的經、論,就是這個思想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剛經、心經。金剛經中常見到這樣的公式: 「所謂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菩薩也是因緣所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永恆存在的東西,叫做菩薩,只有假名為菩薩。心經講:「諸法空相」,「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就是空、有不二,因為緣起的緣故。當下一切即是空性,故應無所住,沒有任何執著、貪取。這個思想,直接了當,從空入手,初學者不容易 做到,但可從體驗緣生緣滅下手,較有著力點。
三個思想體系,都與根本佛法「緣起性空」相應,只是有的從有出發,有的從空出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分析方式不同。學習者的態度,是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不二。
二、修行方法的原理法則
修行法門很多,有來自漢傳、南傳、藏傳等,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很多支派。我們常會遇到的法門,大約是禪修、念佛、持咒、觀想等。每一個法門都是最好的,平 等無二,只因自己的根性,而有相應與不相應的問題。師父可能教授禪修,也教授念佛法門。在未體驗何者相應之前,可以兩種都學,即所謂禪淨雙修。重要的是要 瞭解修行方法的原理,例如為何念佛可以生淨土?要如何念,如何用心,才得要領。
三、一門深入
每一種修行方法,都是最好的佛法,人們因為有不同的煩惱,就有不同的對治法門。經過努力的修學各種法門之後,自己要作一個歸納。那一種法門比較得力,比較相應,比較有信心,就可選擇這個法門,作為一生努力的修行方法。對自己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法門。
倘若沒有時間和精力,廣泛涉獵佛經和修行法門,則建議選擇主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理論和方法,簡單易懂易行,且不受時空限制,比較適合現代人修學。
四、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
所謂修行在紅塵:要把佛法的觀念和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檢驗自己是否消融一些貪嗔煩惱,是否有智慧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是否慈悲待人、不增添別人的煩惱。藉著參加團體作義工、服務奉獻的機會,不斷的與人互動,不斷的應用佛法,才會清楚自己是否有進步,更加虛心學習。
從以上的分析,一個修行人在觀念上應該清楚瞭解:
自己是有染污的,有各種障礙的,有煩惱的,而其根本病根,就是錯誤的認知,也就是「我執」。因此,修行是要修正錯誤的身體的行為、修正沒有智慧和慈悲的言語、修正邪惡的心念。所以,任何修行的方法,必須是有助於消除業障、增加定力、增長慈悲和智慧,最後引導悟入空性、破除「我執」。
陸、佛法引導人們消融自我、離苦得樂
佛陀在剛成道的時候,便說:「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因有妄想執著﹙自我中心的執著﹚,就與貪嗔癡等煩惱相應,因而造惡業、受惡報,生死不斷,憂悲惱苦。因此,「我執」,是人們不能離苦得樂的根源。佛法修行的方法和目的,就是要消除我執。
要消除我執,先看「我」的定義,再從「我」的內容逐項練習破除。我執,是對「我」的執著堅持不放。
「我」的定義:
1、固定不變、恆常不變
在空間上是固定不變,在時間上是恆常不變,永遠存在。我的身體,我的親人,我的財富,我的地位,屬於我的也都不變,思想不變,方法不變。
2、可以掌控
我可以控制自己,控制親人,控制他人,別人都要聽我的,要按照我的意思行事。
3、最勝最妙
我的觀念最好,我的方法最好,我的意見最好,我的學問最好。
要消除我執,可以根據以上的定義逐一破除。從佛法的理論,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再從與人互動中覺察練習。不斷的覺察,修正,漸漸地消融。從修定中增強覺察的能力,消融我執是增長空性的智慧,一旦開悟,就證得空性的智慧。
佛法的理論思想
佛法的理論思想就是緣起論。由緣起論而開展的綱要,就是無常、苦、空、無我。而無常、苦、空、無我之間具有相互關連性,若能加以闡明演繹,就可以加深人們的記憶,了然於心。
因為緣起、所以無常
緣 起是指緣生、緣滅。一切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原因,因緣和合則生,因緣離散則滅。因緣是指內在的主觀條件,加上外在客觀條件。主客觀條件具足、成熟就成事,不 具足就不成事。因緣是否成熟,不是主觀單方面可以決定。所以不可能恆常發生,常常無法預料結果,更不可能是一個常態的現象,也就是無常。例如人有生、老、 病、死,即使自己不希望老、病、死,但卻是辦不到的。
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為 什麼無常就會有苦的感覺?因為人們習慣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包括認識的人。不喜歡改變,處在不熟悉的環境,就會有不自在的感覺,甚至於會有痛苦的感覺。真正 的無常,是指家人突然遭逢重大變故,例如大車禍住院,甚至死亡,或者自己突然被解僱,經濟陷入困境。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簡直無法承受,內心痛苦不堪!
因為緣起、所以性空
空 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空性的意思。空性是指沒有故定不變,隨著環境而改變。例如水裝於圓形的器皿,就呈現圓形,裝於方形的器皿,就呈現方形。緣起視因緣而 定,隨著因緣而改變,故沒有一定要怎樣,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好因緣如果不繼續努力維持,有可能就變壞,壞因緣,透過不斷的努力,有可能就轉為好因緣。這 樣好壞無定性,完全取決於主客觀條件的配合,這就是空性。所以說緣起性空。
因為無常、所以性空
這與上面緣起性空相似。常是固定不變,恆久不變,永遠存在。無常是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空性。因此說因為無常,所以性空。
因為性空、所以無我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由此說明我們的五蘊身心並非實有。實有就是「我」的意思,就是固定不變,永遠存在的意思。萬事萬物包括宇宙,我們的身心都是空性,也就是無我的意思。這是最關鍵的一句,把我們的身心和空性連在一起,開啟我們修行的理論基礎。
因為無我、所以勿須執著
佛 在剛成道時便說: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最大的病根。由此確立修行的總綱,那就是要親證無我的智慧。一旦親證 無我的智慧,那就解脫生死輪迴,離苦得樂。執著有我,遇外境就會感應內在的貪嗔痴根本煩惱。引出貪嗔痴煩惱,就會造惡業,因此受惡報,惡性循環,不得出 離,憂悲惱苦。少一分執著,就增加一分無我的智慧。
現在我把這六句話,寫在一起像順口溜一樣,幫助記憶,深入於心.
因為緣起、所以無常
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因為緣起、所以性空
因為無常、所以性空
因為性空、所以無我
因為無我、所以勿須執著
其次,以金剛經印證佛法的理論思想。佛法的理論思想,幫助我們理解金剛經,金剛經則印證”空性”、”無我”的觀念,幫助我們消融”我執”。僅舉數則重要句子說明之:
應無所住
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精髓,六祖惠能聞此句而開悟。應無所住,更是佛法的精髓,說明了修行的觀念和方法。住是執著的意思,是放不下的意思,是一定要 這樣,堅持不那樣的意思,也是染著的意思。有所住所生的心是染著的心,不是清淨的心。沒有執著才能發出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應無所住是不住於 任何一法,任何一事,任何一物,也就是無我的意思。
不執著一切相
不執著人相、我相,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而度眾生,行無相佈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執著法、非法
法無定法,隨機方便說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也都不是佛法。每一部經都是最好的,對自己有用就是最好的佛法。
不受福德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無我法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菩薩。
觀念的調整和方法的練習
有了理論基礎之後,接著應作觀念的調整和方法的練習,漸漸地消融自我。僅列出幾項作為說明,個人因緣不同,方法自然也是多變。
隨順因緣、促成因緣、放下再出發以待因緣
隨順因緣--就是要瞭解當下的狀況,然後作最好的運用,發揮最大的效用。有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整合各個不同意見,達成同心同願一致的方向。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心盡力完成共同目標,不要勉強,避免造成困擾、煩惱。
促成因緣--是每個分子均盡心盡力,盡自己的那份責任,發揮自己的那份力量,促成共同目標的實現。
放下再出發以待因緣--表示這一次的因緣不成熟,應放下一切的不滿、抱怨、執著,重新出發再努力,以促成下一次的因緣成熟,成就事功。舉個例子:2003年我在溫哥華的時候,邀請聖嚴師父到溫哥華弘法七天,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完成就緒,諸山長老的邀請函也都發出,就等四月二十六日的到來,迎接師父。沒想到就在舉辦的前一星期,護法總會通知延後辦理,理由是 SARS尚 在加拿大零星發生,舉辦大型演講會,人數眾多恐怕會有意外發生。消息發佈之後,大家都不能接受,抱怨四面八方而來。而且來不及通知的信眾,還要派人到演講 會現場站崗,安撫不知道延後而來的信眾,善後工作確實造成困擾。然而這已是事實,不放下也得放下,再努力等待下一個因緣成熟,終於在同年十二月順利舉辦 了。
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
我 執就是因為慈悲與智慧不足。慈悲與智慧增長一分,我執就減少一分。時常關懷他人,想到別人,我執就會淡化。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發現自己有煩惱,也產生是 非、恩怨,要學著放下自己,調整自己,也放下他人。與自身的利害、毀譽、得失有關的時候,最難放下,這正是讓我們學習放下我執,增長慈悲與智慧的契機。處 順境勿得意忘形,應心存感恩。受到損失、毀謗或誤會,也不用生氣辯解,當作是幫助消融自我的逆增上緣。
在家裡,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調整自己的角色,態度上從親子關係變成朋友,不要佔有,應互相尊重。
活在當下、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
當 下才是最活潑,富有生命力,有希望能開創事功的著力點。過去曾經有過的因緣和合相,已經過去,不會再來,不要浪費生命想要保有它,活在過去的情境之中。未 來若有願景,可以計畫之後依照計畫一步一步去完成,而每一步就是當下,不是幻想。凡有所執著,即著我相,即離開了空性。遇事明快處理,隨即放下,沒事快樂 和自己的現在相處。照顧好現在的心念,就是最了解緣起的人,就是最快樂的人。
心中有佛、時時念佛
“應無所住”是 消融自我中心執著的最好方法。在無法做到應無所住之前,不妨應用方便法,也就是以一念代替所有的妄念、雜念。先練習定於一念,再求無念,心中有佛,時時念 佛,除了處理事情之外,佛號在心中,佛號在口中,日久功深,妄想、雜念進不來。常常定於一念佛號之中,雖然未能成就念佛三昧(無佛可念,亦無念佛之人)(即無所住),也沒關係,因為念佛有消業、滅罪功德,功不搪捐,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最後,以聖嚴師父圓寂前寫下的一偈作為結論: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無事忙中老--師父一生為利他,做了很多善事。創立法鼓山,大行菩薩道,從年輕忙到終老,每天都很忙。然而師父心中卻無事,不執著他在做善事,不執著他在度化眾生,這一切都是緣起的。
空裡有哭笑--這是假戲真作。在戲裡扮演什麼角色,就很賣力地演出,該哭該笑就恰如其分的哭笑,但是他知道這是在演戲,不會在哭笑之間迷失了自己。人生因緣際會,盡心盡力,發光發熱,但不執著實有。在人生的舞台上,偶爾扮演總統,但不要以為自己是真的總統,永遠都是總統。
師父用一生的生命,詮釋緣起、空、無我。無我就不起貪嗔癡等煩惱,就不會再造惡業受惡報,澈底的離苦得樂,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學習。
柒、個人的感觸和感想
自從參加法鼓山道場的念佛共修,偶爾有機會參加助念。因而有機會為往生者說些佛法,令我感觸很深:
第一、人生很短,隨時可能死亡,不是八十、九十歲才會死亡。
第二、平常不知修行,臨終靠善友關懷、開導,太不可靠了。
第三、即使有人開導,到底有限,若平時沒有學佛、修行,能夠聽得懂嗎?
死亡,是從一出生,就有可能要面對的問題,平常我們只為求生存而努力,忽略了也要為死亡作準備。如果有了正確的準備,面對死亡,可以更輕鬆、更自在,不是只有無奈、恐懼、不甘心。
因此,我的感想,就是要趁早修行,自己超度自己是最可靠的,趁早為死亡作準備,為人生最後有好的歸宿作準備。
捌、隨時可能死亡,請問您為死亡準備好了嗎?
談到死亡,一般人認為是禁忌,不想去談。但是,不想談,並不表示死亡就不會到來。以理性務實的態度,面對死亡的問題,反而是健康、有利的。
如何為死亡作準備,依序說明如下:
一、期待什麼樣的善終,以及下期生命往生到何善處?
我想每個人都會期待無病痛、像睡著、很安祥的走完最後一程。最好有善知識的陪伴、開導,有人助念,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了這樣的期待,從現在開始,就應有所準備。
二、廣結善緣、多行菩薩道
平時多結善緣,給人方便,佈施助人,不要妨礙別人,尤其不可殺害人命、騙財騙色。
人到臨終時,忽而憶起對不起人的事,或傷天害理的事,就會出現不安、後悔流淚,甚至是恐怖的表情。有時候是冤親債主,前來干擾,故而呈現恐怖的表情。
故平時不與人結怨、結仇,更積極的是廣結善緣。這一點愈早開始愈好,尤其是年輕人,在交友方面更要謹慎。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可以彌補的,有些則無法彌補;要小心,不要做出無法彌補的憾事。
三、常常懺悔、迴向
懺悔是承認錯誤,勇於承擔。往昔至今,一定做過很多錯事,甚至是傷天害理的事。藉著常常懺悔,改過向善。努力修行,把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讓他們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樣,自己會愈來愈輕鬆、愈來愈清淨。冤親債主也會得到安慰、化解心結。因此,懺悔、迴向可以消減修行的障礙。
四、瞭解人生無常,一切因緣生滅,不要執著
瞭解了第陸章佛法的理論和運用方法之後,相信對人生觀有了正確的認識,對生死也比較不會執著、放不下。一般人臨終時,總是恐懼、無助、不甘心,放不下家人,放不下財產,因而產生嗔恨心,墮入三惡道中。
因此,為了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運用,我把佛法給我們的啟示,濃縮成以下三項:
1、修行的目標:成就「無我」的智慧
2、開啟智慧的鑰匙(智慧寶劍) :應無所住
3、智慧的生活態度:活在當下
當我們在胡思亂想、回味過去的時候,這一把智慧寶劍,警告我們:應無所住、回到當下。
當我們回到當下,無事可做的時候,這一把智慧寶劍,警告我們:要念佛、要精進。
當我們為小事與人意見不合或爭吵的時候,這一把智慧寶劍,警告我們:應無所住、消融自我。
當我們執著空、或執著有,或執著疑難不解的問題時,這一把智慧寶劍,警告我們:應無所住、緣起性空。
口訣:「時時回到當下,念念應無所住」
「念念當下無所住,體會緣起空無我」
五、勤修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特別介紹的,方便之中的最方便法門,也是諸佛、菩薩所大力推薦的殊勝法門。佛陀勸人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到了極樂淨 土,繼續修行,直到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得不退轉,之後隨個人意願,繼續留在淨土修行,或隨願還至人間廣度眾生,直到成佛。極樂世界,沒有世間的苦惱逼 迫,又可聽聞佛、菩薩的佛法開示,是最好的修行環境,故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修淨土法門,可以歸納出三大利益:
1、現世消災納福、事事順利。
2、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脫生死輪迴。
3、花開見佛悟無生,最後成佛。
因此,淨土不是避難所,而是進修佛道的研究院。要進入研究院,當然要有嚴格的選才標準。這個標準,可分信、願、行三部份,即所謂往生三資糧。﹙當然,佛經有列舉九品往生的條件,暫不在此說明﹚。
(一)、信
信有阿彌陀佛,
信有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淨土,
信極樂世界的殊勝環境,
信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
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慈悲願力,臨終時會來接引念佛人到極樂世界。
最後,相信念佛法門是最好的修行法門,是最適合自己的法門。更相信自己具有佛性,可以修行成佛。
(二)、願
真誠懇切的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別無他趣。其基礎在信,信心堅定,引起嚮往願生的心,且深切體會世間苦,極願出離苦,不貪戀世間的一切假相。時時發願,願心愈強,念佛的心力就愈強。
(三)、行
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故必須發菩提心,即願成佛廣度眾生的心。因此,每天具體的修行功課,是發菩提心,真誠懺悔,持名念佛,最後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經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終心不顛倒,就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心不顛倒,是指在臨終時,最後一念仍是願生西方極樂淨土,沒有不捨,沒有留戀世間,沒有放不下親情,或起嗔恨心。
念佛法門的原理指出,佛有接引眾生之悲願,我們有願生西方之懇切願心,加上念佛功深,佛如母憶子﹙母親思念孩子﹚,我們如子憶母﹙孩子思念母親﹚,如此「感應道交」,命終即得接引往生淨土。
念佛的要領,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要做到淨念相繼的功夫,則是個「憶」字。念佛人心裡想著佛,很想要見佛,思念得真,就會從內心發起佛號,句句佛 號都是由內心發起,不是附和別人的音聲。請體會一下,一個母親在尋找走失孩子的情況,母親著急的想著孩子,想要看到孩子,嘴裡自然大聲叫出孩子的名字,就 是這個要領。
淨土法門有關的經典,主要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 章」,合稱淨土五經。歷代祖師大德在淨土法門方面的開示,也很豐富,例如「印光大師文鈔」。近代法鼓文化出版,聖嚴法師著作「念佛生淨土」、「48個願 望」、「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三本書,講述淨土法門,清楚扼要,值得參究。
關於臨終照護,我特別介紹大乘精舍印經會所印行的「飭終須知、念佛三要、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合刊。其中「飭終須知」,對臨終關懷、助念、對即將往生者的照護,都有詳細的說明。
雖然,現在大醫院,已有安寧病房的設置,情況有所改善,重要的是,每個人,包括醫護人員,都要有臨終照護的認識,避免傷害即將往生者,進而提供一個安寧、平和、溫暖的環境,在佛號聲中安祥的往生,增加往生的機會。
附記:若想臨終有善友陪伴、有人助念,則平時應參加助念團,為人助念,關懷他人。
六、預先立下遺囑
若想臨終走得輕鬆、沒有負擔、沒有煩惱,最好在活著的時候,預先寫好遺囑。後事交代得愈清楚、愈仔細,就愈沒有干擾,愈沒有後遺症。
遺囑的內容,最重要的包括兩項:一項是財產的處理,另一項是與自己切身有關的臨終照護。在臨終照護方面,若不可能好轉,不要急救,不要亂打針,若不是疼痛難當,不要亂打嗎啡,保持意識清醒,內心仍可念佛。叮嚀家屬或親友,念佛守護,不可閒聊或哭泣。
最後,後事要如何辦,也要和家屬預先溝通好。最好在八小時之後再送殯儀館,若天氣不熱,最好不要送進冰庫冷凍。最後以佛教儀式,簡單、莊嚴的,在佛號聲中火化。
以上六大項,是為死亡作準備的說明。重要的是:準備要愈早愈好。時常要問自己,是否準備好了,是不是隨時可以走了。假如自己肯定的知道,隨時可以走了,那就很輕鬆自在,對世間毫無留戀,留下來只是為了結善緣度眾生,這樣就成功了。
有 人說,佛教似乎很悲觀、修行很辛苦。我也很想作個「快樂的學佛人」,但是在家居士的障礙很大、誘惑很多,大部分的時間用在營生上面,一有空閒可能自尋煩 惱、沉迷酒色之間。因此,若不下猛藥,以「死」、以「苦」作為入手處,基本上點不醒人,最後落到「懈怠」,修行落空的地步,實在可惜。有心修行的人,要不 斷的警惕自己、不斷的發願,才能堅持、有恆心的走下去。
玖、念佛的方法和要領
本章補充前面提到的念佛法門。主要是歸納念佛的方法,以及說明在道場念佛共修和在家念佛自修的要領。
一、念佛的方法:
根據經典和歷代祖師大德所提出的念佛方法,歸納出以下幾種:
(一)、稱名念佛:口宣佛號,心繫佛號聲。
(二)、觀像念佛:念念觀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光在大眾中說法。
(三)、觀想念佛:觀想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佛及菩薩、羅漢的悲智解脫,和一切功德法身。
(四)、實相念佛:觀想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
前面三個方法是有佛有念,即有相念佛;實相念佛是無佛可念、也無念佛的人,即無相念佛。聖嚴師父認為一般凡夫,應從稱名念佛起修,再根據自己修禪定的功力和消業的程度,決定是否修後面三種。如何消業除障?稱名念佛、禮佛拜佛、懺悔、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二、念佛的要領:
稱名念佛,無論是一念,或是十念,或是不記數的念,念的意思是指心憶思維,加上稱名念。也就是心中憶想阿彌陀佛,口中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同時在心中也切實知道是在宣稱阿彌陀佛名號,沒有妄想雜念。具體要領可區分為在道場共修和個人在家自修來說明:
(一)、在道場念佛共修
每 一個道場,都有自己的儀軌和唱腔,雖然大同小異,但不可混淆,才會顯得莊嚴、念得順手、攝心、法喜。法鼓山念佛共修的儀軌,是聖嚴師父根據歷代祖師大德一 貫的傳承所設計的。從繞佛念開始,念佛配合木魚的聲音,配合大眾念佛的聲音,同時配合腳步緩步繞佛,身、口、意全專注在佛號上面,齊聲念、高聲念。若打妄 想或腳步錯誤,隨即調整繼續念佛繞佛,好像圍繞著阿彌陀佛,一邊繞一邊稱佛名號。
坐念的時候,隨著地鐘的聲音,由慢漸快,要配合節奏,自己會發現最後很快速的時候,可以念完四句佛號再換氣,這樣念得很順暢、有節奏、很輕鬆,不會有呼吸緊促、追趕佛號的感覺。換氣因個人而異,有人可能念完三句換氣,有人可念五句再換氣。
坐念之後,接著是止靜。止靜不是休息,而是繫心念佛,把佛號和心念繫在一起。此時耳朵似乎還是聽到念佛的聲音,周遭環境也還是在念佛,似乎仍處在極樂世界的蓮花池裡,心中仍以剛才的速度繼續在念佛。
共修是點一盞佛光心燈,每個人帶回家好自護念,不讓熄滅。在家念佛自修,就是在護念這盞佛光心燈。
(二)、個人在家念佛自修
1、家裡設有佛堂:
(1) 如果環境許可,不會影響鄰居或家人,則可以依照共修的儀軌,高聲念佛(有無法器無礙) 。 或用印光大師的「十念記數念佛法門」,都攝六根、一心念佛。當念佛時,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南無阿彌陀佛,每稱念一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 明,至第十句稱念完畢,再從第一句稱念的佛號記數,數至第十,周而復始,反復稱念佛號,反復記數至十。若十句直記困難,可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再從六至 十。只用心記數,不用念珠。
(2) 如果環境不許可,視狀況選擇低聲或無聲念佛,或選擇拜佛。一邊拜一邊低聲或默念佛號,拜的次數隨個人狀況而定。
(3) 若 庶務繁忙,無法長時間念佛,當於晨起盥洗完畢,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果氣長,一口氣可念十聲以上的佛號,念至十口 氣即十念。最後念「迴向偈」,即「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念畢禮佛三拜,即完成早上十念法門的功課。晚上若 情況許可可再作一次功課。此法為宋朝慈雲懺遵式所創。
2、家裡沒設佛堂:
如 果沒設佛堂,可選擇明亮、較清淨的空間,朝窗外三問訊,或向西方三問訊。其他念佛的功課與設有佛堂者相同。如果時間允許,每日功課可加入發菩提心和拜懺。 跪念四弘誓願三次,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拜懺即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 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念完一次一拜,拜多少次隨自己的時間而定。每天作完功課,都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念「迴向偈」。
除 了共修和自修的固定時段之外,應隨時佛在日常生活中。平時如果不是處理很費腦筋的事,可隨時念佛,走路時練習配合「阿彌陀佛」四字佛號,但開車時要專心開 車,在路上念佛不一定要出聲念。這樣做是在練習隨時都能提起佛號。時間久了、功夫深了,妄想雜念就進不來,漸漸地我和阿彌陀佛合而為一了。念念念的是「阿 彌陀佛」,願願願生的是極樂世界,這樣必然往生。
人 在臨終時,決定投胎處所的因素,依序為:隨所造重大善業或惡業,隨平時養成的習慣,隨命終時的心念,最後隨平時發願的願力。因此,如果平時養成念佛的習 慣,臨終時就可提起正念、繼續念佛,加上往生西方淨土的願心真誠懇切,成功往生淨土的機率就比較高,這正是強調養成隨時提起佛號的重要性。
拾、念佛法門的原理與三大思想體系的關聯性
念佛法門,雖然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特別法門,但是其原理,是否與三大思想,具有關聯性呢?
一、唯識思想,強調八識田中善惡種子無量無邊,等待因緣成熟現行。因所造生死種子無量,故生死不間斷,只有營造善的因緣,讓善的種子現行,加上轉識成智,才有機會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念 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第六意識每一作意、動念都是念佛,沒有機會造惡種子,進入第七識、第八識的都是念佛種子,即淨業因;加上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 接引眾生的善緣,以及自己強烈願生淨土的願心,因緣成熟,應可感得往生西方淨土的果,雖未淨除八識田中所有種子,仍可帶業往生。因此,念佛法門符合唯識系 的原理法則。
二、真常系的思想,強調眾生都有佛性,受到煩惱障、業障、報障等三障
覆蓋,不能明心見性。
念 佛法門,心中憶佛,口中念佛,身體拜佛、繞佛,身、口、意三者均在佛上,造清淨的善業。況且,念佛有消業、滅罪功德,如此業障漸消,有機會感應內在心佛, 見到自心佛即明心見性。當生能明心見性固然殊勝,否則往生西方淨土,修行成佛,也是功德無量。再根據本系「萬法唯心」的思想,那麼,念佛便見佛、心淨國土 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因此,念佛法門符合真常系的原理法則。
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強調緣起有、自性空。緣起緣滅,當下一切空無自性,不執空也不執有,空有不二。
念佛法門也是緣起的,所謂念佛,即非念佛,是名念佛。念佛法門,基本的是持名念佛,有佛有念,只要信心堅定、願生懇切、念佛精勤,就是在營造往生淨土的 因緣,加上依靠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外緣,求生西方淨土,符合緣起理論。究竟的念佛是實相念佛,無佛也無念,事實上就是性空思想的體現。因此,念佛法門,不 管是持名念,感應道交往生西方淨土;或是念佛悟入空性,都是符合性空思想的原理法則。
因 此,念佛法門的原理,完全符合三大思想體系的原理法則。雖然沒有見過古德作過這樣的歸納,我想以上的探討應該是合理的。我們要破除不正確的觀念,以為念佛 是老太婆的事,沒有學問。事實上,只要老實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則是戒、定、慧齊修,善因緣具足,簡單易學,方便中之方便。
結 語
瞭解了佛法的理論(緣起論) 、人們的根本問題(我執) ,確立修行的觀念和方法之後,就可不迷信地、有信心有方法地修行,告訴自己要把修行放在心上:
一、 人生的道路上,步步為營,少欲知足,生活正常規律,努力工作,經濟穩定成長,戒之在貪,以免掉入詐騙陷阱,造成財務困難。穩定的經濟生活、家庭小康,才有福報修行。
二、 年輕人,照顧家庭、事業之外,挪出一些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除了為生存、生活打拚之外,也要為人生最後的歸宿預作準備。
三、 退休的人,若生活無虞、福報很好,則應全力投入修行,感恩能聞法修行,把握剩下不多的時間,修福修慧,身心反而更健康。
四、 廣結善緣,結交志同道合同修善友,互相勉勵,互相關懷,盡量參加團體共修,不可忘失道心,時時活在當下、輕鬆自在。
五、 勤修念佛法門,信願真誠,念佛功深,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當生消業滅罪,或帶業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最美好的歸宿。
編後語
我要感謝佛菩薩的恩德,以及在我學佛路上,對我有幫助的所有師長們。特別感恩的是法鼓山聖嚴師父、常延法師。
聖嚴師父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指出人生的方向和修行的目標。用現代人的語言,簡捷易懂又有重點的開示佛法,指導禪修、念佛兩大法門,使我在佛法的理論、修行的觀念和方法、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等,都有較正確的理解和信心。感恩。
常延法師,未出家前,在溫哥華講授「學佛五講」和「成佛之道」,使我對學佛修行有了正確的認識,引導我進入正信的佛教之門,是影響我立志修學佛法的恩人。感恩。
另外,在法鼓山溫哥華道場作義工的經驗,讓我得到磨鍊、學習成長的機會。最近參加多倫多道場的念佛共修、心得分享,激發出一些智慧的火花,一併感謝。
最後,要感恩我的同修翁明鳳,持續地支持和協助,才能專注在修行上,也才能完成這本心得整理。感謝。
黃政文 合十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