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佛法園地

By Tom Chu 朱元東今天是退居方丈在紐澤西的第二場家庭聚會關懷,由九令師兄淑梅師姐做主人,他們把家裡整理得一塵不染來歡迎大家,參加的師兄師姐很早就到了,開始在廚房大張旗鼓,準備豐盛的午餐。這次素宴是以potluck 方式進行。有事先做好的美食也有現場烹調的佳餚。幾位香積組的大㕑(劉淑娟,Katie Kuo, Corinna King, Dale Liu, 陳桂芳)也都親自參與,讓每道菜皆色香味俱全。十點鐘退居方丈到達,大家在門口歡迎,退居方丈還沒有進門,就講了一個”我不是人”的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後來常華法師和常懿法師也到了,大家坐在客廳,和退居方丈和法師閑話家常,
慈心觀 修習慈心觀能幫助我們祛除瞋心,並生起度眾離苦的願心。一個以菩提心來修習慈心觀的人,不但會設法幫助眾生從身心的苦痛中解脫,如果因緣具足,也會引導眾生從佛法中得到喜樂,最終進入涅槃。慈心觀的五個層次慈心觀的修行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去觀對我們有利、有害,或無利無害的有情眾生,經由這三種關係來觀想眾生,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該如何幫助他人。第二個層次是觀想自己。當我們和他人接觸、互動時,通常會依著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去回應,我們要去探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些感覺多數是來自於我們對這個互動關係的覺察、判別,這個互動是會為自己帶來利益呢?還是傷害?不過,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心」
 翁蕙洵(2017/1/27)一月十四日下午,常諦法師在新州分會以「大事關懷~報父母恩」為講題,娓娓敘述自身經歷父母親往生的心路歷程,同時分享了佛教的生死觀。法師說自己在家中排行中間,成長過程中總以為與雙親緣淺,但回首人生,發現其實與父母情深緣濃,在彼此生命重大時刻互為助緣。一二十年前父親生病時,身為在家居士的她已經接觸佛教,踏上聽經、聞法、修行的學佛之路,但是對於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以佛教方式處理臨終關懷並不是很清楚。藉著一個因緣巧合的機會,兄姐委任她處理父親的身後事,完成了聖嚴師父所說的:「死亡,既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樁莊嚴的佛事。」常諦法師說,雖然整個過程圓滿順利,
郭俐岑「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佛說無量壽經》 人因無明而沉溺於世間愛欲之中,隨業不停的生死流轉,每一次地生死輪迴皆是自己獨自往來,無論是喜是悲,是福是苦楚,皆由自己概括承擔,無人能替代。此生有幸,得生人道,然而在呱呱落地的那一剎那,我們大部分的人卻忘記了此生來此的目的,將要往哪裡走,又該如何脫離這六道無限的輪迴呢?常諦法師在一月十四日下午於法鼓山新州分會,以「大事關懷~報父母恩」為題的演講中,一開始便投下了個點醒迷途眾生的問題:「我這一生為什麼來到人世間? Why am I here - in the

Pages